98中文网 > 一品仵作 > 第五十三章 大结局之二 秋后清算

第五十三章 大结局之二 秋后清算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

98中文网 www.zw98.com,最快更新一品仵作最新章节!

    暮青离开洛都至今已百日有余,自从在余女镇登船离去的那日起,她就再未过问大图国事,如今密奏就在眼前,她还是接了过来。

    不出所料,洛都朝廷果然出事了。

    天子遇刺之后,复国重臣们在朝中秘密遴选新帝,而后在人选上发生了分歧——与其说是分歧,不如说是私争。

    景相属意的惠恩郡王与其岳家有姻亲,朝中几位重臣以为此事理当避嫌,改择昌平郡王承继大统。然而,昌平郡王之父武亲王生前的幕僚亦不乏有在朝中和地方上为官的。大图神皇二族争斗已久,大姓门阀之间的姻亲关系、朝廷重臣间的朋党关系早已盘根错节,谁也摘不干净。景相以此为由坚持择贤任能,另一派亦无退让之意,从前在图谋复国大业时同心共济的复国派重臣日渐离心。

    十月初六,也就是暮青登船离去的三天后,余女镇急呈入朝的奏折半路遭劫,信使被杀。

    十月初八,流窜至英州昌平地界的废帝一党被昌平郡王府的兵马擒获,奏折失而复得。

    十月十五,洛都朝廷忽然颁布了一道圣旨,称龙体不豫,工部尚书、吏部侍郎、平远将军等文武五人为臣不忠,勾结昌平郡王,图谋弑君谋反,罪不容诛。五人被禁卫当殿拿下押入死牢,府邸亦被查抄血洗,京畿兵马中爆发小规模的骚乱,不足半日便被镇压平息。随后,朝廷颁布圣旨,褫夺昌平郡王封号,命英州总兵率军缉拿反贼,就地诛杀。

    同日,昌平城外贴出一张告示和一纸檄文。

    告示乃废帝党羽的口供,檄文为讨相书。

    废帝党羽供称,禁宫失火当日,天子与太后便遇刺驾崩,朝中秘不发丧,以景相为首的权臣有谋朝篡位之心。

    昌平郡王以此口供和余女镇的奏文为引,五问朝廷:事发至今,朝中所发之令皆为相令,圣旨一道未下,口供之言是否属实?如若属实,丞相意欲何为?据闻镇国郡主被北燕帝所掳,事发之后,神甲军不思救主,反奔鄂族四州,神女野心昭然若揭,朝廷为何借道南兴,放虎归山?南兴、北燕两国海师强闯大图海域,交战数日,朝廷置若罔闻,大图国威何在,颜面何存?丞相掌承天子,助理万机,然而事发至今,逆党作乱,兵灾四起,内忧外患,民不聊生,是执政不力,还是居心叵测?

    檄文中,昌平郡王振臂高呼,邀天下忠义之士共伐奸相,救国救民。

    当日,圣旨尚且未到,英州副总兵便率参将五人领五万兵马哗变响应,英州军中内乱爆发。

    大图国内叛乱四起,檄文很快传遍五州,十月二十三日清晨,朝廷发布国丧,称九月初八凌晨,天子遇刺伤重,废帝党羽作乱。百日来,御医不离御前,龙体本已见安,因闻昌平郡王谋逆,龙颜震怒,病重难返,于二十二日夜里召见太傅云正与翰林侍讲、国史馆纂修史长进二人,赐下遗诏,诏惠恩郡王承继大统,讨逆平叛,安民昌国。

    天刚破晓,满城挂白,龙武卫大将军万嵩领着兵马踏着天子驾崩的丧钟声出了城,往钦州惠恩县而去。

    与此同时,封闭了四十余日、散发着腐臭气的延福宫宫门终于开启,停放在偏殿中的两具遗体总算被移入棺中。而后,宫人们奉相令清扫大殿时,在烧塌的榻脚下发现了碎成数块的传国宝玺和一条密道!

    “密道?!”暮青看至此处,猛地抬头望向了步惜欢。

    步惜欢看着她眸中的神采,于心不忍,却更不忍让她心生虚妄之念,日后再受失望之苦,于是叹道:“有密道不代表他出了宫,出了宫也不代表人还活着。”

    巫瑾重伤垂死,此事应当不假,不然他不会砸碎传国玉玺,他的血蛊之毒也不会发作。依常理而言,除非突发逼宫急情或生亡国之险,禁宫中的密道不会启用。以当日的情形而言,宫中一有禁卫,二有御医,巫瑾根本无需出宫。当然,圣女疯癫失智,行为很难依常理推测,巫瑾的确有被带出宫的可能。若他出了宫,身负重伤,其中凶险反而要比留在宫中大得多。

    他也希望巫瑾尚在人世,如此一来,父王的凶险就少一分。

    可……此事并不乐观。

    暮青未作声,只是眸中的神采慢慢淡了下来,最终一言不发地低头接着看起了密奏。

    景相闻知此事后赶到延福宫中,宫门再次封闭,半日之后,宫人、侍卫皆被诛杀于宫内。

    而洛都外,废帝兵马作乱,龙武卫一路血战,终于在十一月初九抵达了惠恩县,与钦州兵马一同护送惠恩郡王前往洛都,途径钦州望天山南麓隘口时,遭遇昌平军与废帝兵马的夹击,战事惨烈。钦州兵马断后,龙武卫大将军万嵩率军冒雨突出重围,马不停蹄,踏入京畿地界时,两军五万兵马仅余不足万众。

    十一月二十日,惠恩郡王抵达洛都。

    十一月二十二日,惠恩郡王于洛都宫宣政殿中奉遗诏登基为新帝,改年征和,并主持大葬先帝,礼部议上谥号曰:成。

    次日,新帝下诏,以谋逆祸国之罪名赐死废帝及其二子,并下诏征兵讨逆。

    “赐死?”暮青冷笑着合上密奏,“这是谁献的好计!”

    留着废帝,废帝兵马与昌平军各为其主,尚可从中离间,牵制敌党,削其兵力。废帝一死,党从无主,岂不是要把其幕僚与兵马往昌平军中推?如此浅显的道理,洛都朝中一干重臣不可能不懂,如此献策,必有所谋。

    离间需用机谋,谋事需要时间,而时间恰恰是新朝廷拖延不起的。

    国玺碎,国祚亡,发现传国宝玺碎了的宫人未必不知大祸临头,在禀事的途中,事情未必不会走漏风声。且宫门封闭了半日之后,延福宫的宫侍才被灭口,这半日里,景相应该命宫侍们下过密道。兹事体大,他早有灭口之心,若一早就杀了这些宫侍,另派一批禁卫探察密道探察,事后难免要再将这批人灭口,不如将延福宫的宫人侍卫人尽其用,探察完密道再杀。但这半日里人多口杂,那些负责灭口的禁卫以及景相身边的信从,世上总有知晓此事之人,事情既然能传来南兴,就能传遍天下。

    传国玉玺一碎,大图即成无主之地,到时野心之辈群起,招兵买马,割据一方,可想而知朝廷能征到多少兵马!

    新朝廷想平定五州之乱,唯有一途可走——调鄂族四州的兵力平叛!但调鄂族兵马需圣旨与神官谕旨齐下,此时此刻,想必新帝和景相等人已经发现了,宫中根本就寻不着神官大印和鄂族秘宝。不论他们是猜疑大印和秘宝被收放在宫中某个不为人知的密室中,还是怀疑这些权柄之物仍在她手中,在火烧眉毛的局势下,新朝廷都没有时间寻找真相,他们只能遣使向南兴请援。

    但她被北燕掳走之后,洛都朝廷的作为令两国之间生了嫌隙,他们应该能料到南兴未必肯援。且传国玉玺碎了的消息一旦传出,遗诏的真假不辨自明,新帝即位名不正言不顺,南兴即便想扶植新帝,也不必非惠恩郡王不可,所以他们赐死了废帝,把其党从推给了昌平郡王。当年废帝曾与北燕和岭南王联手欲乱南兴,天下皆知她与废帝势不两立,如此一来,南兴一定不会扶植昌平郡王。

    此计看似愚蠢,实则借刀杀人,算计颇深。

    “莫恼,为夫的刀岂是那么好借的?”步惜欢抚了抚暮青攥紧密奏的手,目光落在那邹巴巴的“征兵”二字上,唇边噙起一抹意味不明的笑,“那位姬长公主遁逃无踪,至今没有消息,她若得知传国宝玺已碎,必以神族之名宣扬皇族气数已尽,召集旧部,谋夺江山。眼下的大图,还没到最乱的时候。”

    暮青冷笑一声,没接话,只是忽然扬声对外头道:“备笔墨!”

    玉辂之中华帘锦毯,雕几玉柜,一应摆设俱全。话音落下不久,小安子便呈了文房四宝入内,暮青执起笔来,挥墨如舞剑,步惜欢融在锦靠里懒洋洋地瞅着,刚瞅了两眼便失笑出声。

    ——各扫自州门前雪,休管朝廷瓦上霜!

    一道神官谕旨,只有寥寥两语,暮青一搁笔,步惜欢就笑道:“事儿是该这么办,谕旨却不能这么写。鄂族四州乃大图国土,朝廷有难,袖手旁观,岂不理亏?”

    “我可没说要这么写。”暮青说话间另铺了张新纸,回头望见步惜欢,一身的杀伐之气便如雪消融,唯余清冷。她道,“本宫不善文辞,有劳陛下照此文意润色一番?”

    鄂族四州乃大图国土,朝廷有难,不帮理亏,但若用兵,则恐鄂族兵防有失,一旦被神殿余孽钻了空子,鄂族必乱,百姓刚过上的安稳日子又将毁于兵灾战火之中,流离失所,遗骨于野。这三年,有幸得鄂族新派官吏信从、四州百姓爱戴,洛都朝廷之难可以不管,鄂族官民却不能不救。

    可谕旨一下,难免有人会疑她不救朝廷是居心叵测,有分裂大图,窃国之野心。她不怕背此污名,却不想连累阿欢与她同背此名,故而事儿要办得坚决,字面上还不能让人挑出错来。她不善文辞,只能交给他了。

    暮青让去一旁,一边为笔濡墨,一边瞥着步惜欢。

    步惜欢似笑非笑地迎着她的目光,幽叹着坐了起来——就知道她一唤他陛下,总没好事儿!

    当初在盛京时,他总巴望着天下大定,她卸下戎装披上凤袍,他就不必再干那替臣子写奏折,再呈给自个儿看的事了。如今可倒好,是不必呈给自个儿看了,却要呈给大图皇帝看!

    那新帝与他并无仇怨,而今倒是瞧着不顺眼了。

    步惜欢懒洋洋地坐到几案前,嘴上叹着气,下笔却如行云流水,显然早有腹案。

    暮青从旁观摩,渐渐扬起了眉。

    “……本宫承祖神恩泽、皇兄信重,助理四州之政。三年改革,废除酷法,提点刑狱,兴农治涝,拓通商路,鞠躬尽瘁,终使四州安定,黎庶安居。岂料人心叵测,姬长公主图谋复辟,刺驾纵火,负伤潜逃,索查无踪。本宫夙夜忧叹,欲发四州之兵救朝廷于危难,又恐正中敌计,兵防有失,四州失陷,九州皆乱,陷大图于危急存亡之地。”

    “……国难当头,遥忆当年,本宫与皇兄相识于微末之时,志趣相投,义结金兰,皇兄几番救本宫于危难之中,本宫亦倾己之力助皇兄归国,闯天选大阵,成复国大业。然九州一统,法度未同,忧患不除,国难安泰,本宫临危受命,行一国两制之策,忍夫妻分离之苦,执政三年,鞠躬尽瘁。归国之际,临行密谋,深入虎穴,诱擒叛党,岂料天妒仁主,奸凶祸国,叛党伏诛,皇兄却崩殂于至亲之手。万世之基未成,强国之志未竞,本宫痛彻心扉,忧朝廷之危难,思皇兄之遗志,不禁泣血诏谕:着令鄂族将士死守州防,保大图半壁江山之安定,宁背不忠之名,不负先帝之志。”

    “……天将降大任于是斯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新帝登基于危难之时,上承先帝遗诏,下得忠臣良相,必能继先帝遗志,伐逆平叛,安民昌国。本宫幸为鄂族神女,虽身不能至,神愿往之,此后愿晨昏祈愿,盼奸凶伏法,叛乱平定,国泰民安,帝业永祚。”

    暮青越看越钦佩,忍不住嘴角微抽,竟有些心疼洛都朝廷了。

    见了此旨,大图君臣不会气出个好歹来吧?

    这道谕旨乍一看忧国忧民,壮怀悲愤,细一品通篇黑话,暗含惩戒。

    旨意中先言功绩,再道真凶,那句“负伤潜逃,索查无踪”简直是在指着洛都朝廷的鼻子骂废物!而“兵防有失,九州皆乱”的话承接刺客潜逃无踪之言,意思差不多就是——不是鄂族不想发兵,是不见刺客不敢来救,一旦中了敌计,乱的可就不是半壁江山,而是整个大图了。

    本宫与皇兄兄妹情深,乃生死之交,连归国之际都在以身涉险,深入虎穴,诱擒叛党,谁料天降噩耗,皇兄遇刺,本宫悲痛至极,却还要操心朝廷危难,忍痛背负污名,保你大图半壁江山——本宫和鄂族将士敢背污名救国,你新朝廷敢负先帝遗志,让鄂族四州冒兵灾人祸之险吗?

    至于朝廷之难,不过是天降大任的试炼罢了,朝中有忠臣良辅佐,新帝定能承先帝遗志,披荆斩棘。本宫相信你,为你祈祷,等着看朝廷平定五州之乱,国泰民安的那一天。

    单单如此解读,这道谕旨已足够气死新帝老臣了,其中却偏偏还藏有深意。

    自宫中失火,废帝党羽就散布谣言,称神女刺驾,纵火潜逃。地方虽然接到了辟谣平乱的相令,相令之中却未言刺驾真凶是何人,直到后来朝廷宣布国丧,对真凶都只字未提。这道谕旨中不仅提到了行凶之人、刺驾动机、现今何处,还道出了大哥与她密谋擒拿叛党的事,挑明天子遇刺时她并不在洛都。这无疑是在提醒大图新帝和百官,想遣使求援,不将遇刺疑案的原委昭告天下,南兴绝不会答应。

    鄂族一兵不出,是给大图朝廷的惩戒,而谕旨首尾言及祖神和神女,则是给大图朝廷的警告,告诫新帝与百官莫要忘了她转世神女的身份,更莫要忘了她在鄂族的地位,这道谕旨就是洛都朝廷决策失误的后果。

    自登船那日起,她再未过问大图国事,阿欢也未提过洛都,每当她忧兄长,忧查烈,他总劝她等。本以为他让她等的是监察院的密奏,如今看来未必全是,兴许他真正让她等的是四海局势,大图眼下的困局,他也许早就料到了,等的就是这一天!

    “你是不是还有别的部署?”暮青问,从这道谕旨上看,这人恼洛都久矣,他向来步步为营,不出手则已,一出手不可能只有一计。

    “你又想理大图国事了?”步惜欢打趣道。

    “不想。”暮青隔着轩窗望向长街道旁长叩山呼的星罗百姓,淡淡地道,“我离开五年了,只想好好看看这大好河山,守着大兴,守着鄂族。你的江山,兄长的嘱托,此生不负,心愿已足。”

    步惜欢没搭话,暮青回头望去,两人四目相对,男子坐在晨光窗影里,眸波之柔胜于天地日月。

    “那好办。”他噙着笑,另铺新纸,一道圣旨挥笔即成。

    这是一道给岭南的圣旨,着令岭南大军兵压国境,严防大图乱兵滋扰鄂族四州,如遇急情,可酌情援救。

    暮青一愣,急道:“岭南大军兵压国境,叛党必以此为由诬蔑你有窃夺大图之心!”

    要不是担心他陪着她担此污名,何必劳他润色神官谕旨?

    “为夫何时怕过污名?”步惜欢一副漫不经心之态,见暮青真恼了,这才安抚她道,“神官谕旨上一加盖印玺,天下便会知晓鄂族之权仍在你手中,届时叛党一样会诬你居心,横竖是被人泼一身脏,倒不如命岭南兵压国境,为鄂族加戍一道铁防,把四州保稳。至于名声,何需你我操心?洛都朝廷知道该怎么做。”

    “道理我懂,但洛都朝廷现如今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传国玉玺已碎,五州之乱难平,四州之权旁落,还有个姬瑶索查无踪,你再兵压国境,这一堆焦头烂额的事恐怕能把新帝和文武百官逼疯,指望他们从一堆烂摊子里挤出余力来替你我的名声操心?”

    “不出余力,唯余亡国。虽说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可见损方思补救,岂能无痛?当初该操心时,偏要落井下石,如今再想操心,这痛可就不是当初的滋味儿了。”

    “……”暮青好半天没接上话来,真是大开眼界了。瞅着男子那舒展的眉宇,她的满腔忧愁渐渐地化在他笑吟吟的眸波里,化成一腔无奈。

    看来这人是心头之怨难消,铁了心要治洛都朝廷了。

    罢了!也不怪他,着实是洛都朝廷手段卑劣,自食恶果。

    只不过……

    暮青转头望向长街,窗影自眉眼间掠过,颜面寒峭。她不相信洛都朝廷的能力,绝不会把阿欢的名声交给他们,阿欢想出气,那便由着他,她另想法子保他名声就是。

    想着,暮青坐到几案前,誊写起了谕旨。

    一旁,步惜欢倚着锦靠,枕臂半卧,眸子似开半阖,一缕晨光洒在几案上,照着女子笔下暗藏的刀光剑影,亦照着男子悠悠叩打着几脚的指尖。

    笃,笃。

    他不在乎污名,但她的名声却不可凭人诬蔑,鄂族保稳之后,必有好戏可看。

    少顷,暮青誊罢谕旨,步惜欢从方柜的暗屉中取出神官大印和大兴玉玺,二人为两道旨意盖了印,交由宫侍传下,随后互看了一眼,各自的心思,谁也没有多言。

    无需多言,一切尽在相凝一笑间。

    一道起驾声自长街上扬起,大驾仪仗缓缓而动,浩浩荡荡地向星罗城门行去。

    玉辂中,两人的话音被掩在了送驾的山呼声中。

    “密信中所奏诸事只到十一月底,定有消息在途中。大图内乱,院子里的人刺探消息容易,密道之事他们定会留心,莫急,且等。”

    “嗯。”

    “既然想看看这大好河山,咱们就边看边等,如何?”

    “好。”

    *

    今年春天来得早,城外十里,青山沃野,山花烂漫,两人下车上马,同骑而行。

    卿卿在海上拘束得久了,步惜欢和暮青一坐稳,它便扬蹄而去,李朝荣和月杀各率一队侍卫紧紧追随,却只见黄尘不见人影。

    春风袭面,日光山影流漫陆离,这光景无一不是多年来梦中所盼,暮青阖着眸倚在步惜欢怀里,听着春风蹄声,眉心舒展,嘴角微扬。

    这一生,生在大兴,长在大兴,唯有与故国久别过的人才懂得此间眷恋,哪怕此刻离江南尚远,她依旧深爱这山河之风,就像深爱身后那人。

    这些年,步惜欢一心治国,沿路市镇书院瞩目,民态从容,物货繁杂,百工兴盛,所见所闻,令人欣喜。

    正月十五,关州镇阳县。

    天刚破晓,城门外就挤满了行贩,挑担的、赶驴的,坐在门下的、聚在墙根儿的、候在驴旁的,都在说着闲话。一支从星罗来的商队排在人群后面,车阔马壮,镖师精悍,却未引起过多的注意。

    关州地处中原内陆,漕运不及淮州,更无海港市贸,却因地处淮州、星罗及岭南三州的交汇处,自古便是通商要道,乃兵家必争之地。而今天下承平,国泰民安,关州贸易通达,百货汇集,富商大贾,往来络绎,可谓无所不有。

    今儿是上元节,行贩人力们都盼着早早涌入早市,故而一见晨光蒙住了城楼,便纷纷起身往城门前挤。城门如往常一般应时而开,一队衙吏手执火把呼喝而出,展开一张告示贴在了城墙上——明日一早,帝后大驾将抵达镇阳县,关州刺史、别驾要率镇阳县官吏接驾,故而明日闭市,城门戒严。

    城门口顿时炸了锅,消息随着行贩人力们的入城,像丛丛烟火般点燃了早市。

    署吏们执笔托簿,在早市口查验着行贩们的货物,并记录入册,那支星罗来的商队贩的是珍珠珊瑚,个儿大色美,一开箱就晃花了暑吏们的眼。镇阳县小,纵是县官地霸也用不起如此珍物,老暑吏一查路引,商队果然是往汴都去的。东家姓白,亲自走这趟买卖是为了带爱妻去汴都领略繁华风光的,今日恰逢上元节,又喜闻明日帝后大驾驾临镇阳县,便决定今日在镇上住下,明日看过热闹再走。

    老署吏倒是不记得星罗的富商大贾里有个白家,却怕刨根问底得罪于人,毕竟去汴都做买卖的人家,哪有不认识达官显贵的?听着商队逗留的理由合理,便圈画路引,放行了。

    商队入了早市,在街市最繁华的地段寻到一家酒楼,掌柜的见有商队投宿,急忙吩咐跑堂去后院儿开门,将车马货物都安顿在了院子里。

    商队的东家夫妻未在酒楼门前落驾,而是乘着马车到了后院儿,自后头入了大堂。两人披着件月色织锦风袍,头上戴着风帽,却掩不住一身贵气。

    “那可是雅间?”那姓白的东家一进大堂就望向二楼,抬手一指。

    大堂里的光线有些昏暗,显得男子面容上覆着的半张玉面光泽幽沉,贵气内敛。

    掌柜的被这贵气所慑,呐呐地应道:“是是!”

    “听说明儿有贵人驾临,临街能瞧热闹,那今明两日就包下这间吧。”

    “……啊?”

    “嗯?不可?”

    “呃,这……倒也不是……”

    “那就这么着吧!”男子瞧见掌柜的支吾迟疑之态,却不甚在意缘由,倦倦地道,“夜半赶路,还真有些饥乏了,待会儿端几样风味早点送去那屋便是。”

    说罢,男子便携妻上了楼,天字上房已经开好了,行囊自有丫头小厮收拾,夫妻两人没进屋,径直去了雅间儿。

    一进屋,暮青便将风帽摘下,环视起了屋中,墙上的挂画、架上的花瓶、灯台香器、茶酒果盘,无一遗漏。

    看罢之后回身,这才想起屋里还有个人。

    步惜欢立在屋里,不吭声,也不走动,连桌椅的边儿都没挨。

    暮青打趣道:“凶屋,怕?”

    步惜欢一笑,解了风袍搭在手上,意味深长地道:“若论凶宅,人死的最多的地儿莫过于咱家那座老宅。”

    暮青顿时翻了个白眼,老宅这事儿算是翻不了篇了,这人能调侃她一辈子。

    雅间里的窗关着,光线略显昏暗,暮青一边腹诽一边往窗边走去。

    步惜欢仍然不动,只是笑吟吟地望着暮青的背影。

    这事儿得从五天前说起。

    五日前,血影经监察院的信道呈来了一封密信,奏事之人是崔远。

    此前,杨氏得知凤驾经海路回国之后,执意要往星罗迎驾,却因忧思成疾而赶不得路,只能由血影率一队侍卫护着他们母子慢行,原本估摸着除夕前后可到,不料行经关州镇阳县时碰上了一桩人命案子,死的是个入围春闱的学子。

    此人姓韦名鸿字子高,乃镇阳书院的学生,出身士族,家道中落,但勤奋志高,才德兼优,颇得师长看重。

    镇阳县小,今年一下子入围了三名学子,实乃喜事一桩,故而进京赶考前夕,镇阳书院的一群学子便在酒楼设宴,欲为同窗践行。而三名学子当中,仅韦子高是士族出身,另两人皆出身寒门,其中一人名冯彬字文栩,自视甚高,颇有辩才,亦颇得师长看重。

    设宴当日,学子们就在这间屋里饮酒赋诗,行令祝唱。宴席过半,冯彬离席而出,欲去后院儿解手,跌跌撞撞行至楼梯口时,与端菜的店小二撞了个正着,被泼了一身油污,便借着酒气呵斥了小二几句。韦子高听见后出来相劝,因二人在书院学辩时常有争执,政见不合,故而冯彬并不领情,二人争执了几句,后被其他学子劝开。

    随后,韦子高回到雅间,冯彬下楼解手,返回后,因席间气氛不睦,韦子高便告罪而去。

    不料,人行至楼梯口时,竟因踩到先前洒了的油汤而失足滚下楼梯,磕破了后颅,当场死了。

    镇阳县的仵作验了尸,知县升堂问讯了赴宴的众学子,以过失致人死命之罪拘拿了店小二,人现已收监,案卷已递至州府,复检也已完成,预备报呈刑部。

    此事眼瞅着是个令人惋惜的意外,但巧就巧在案发之时,崔远一行刚好行经镇阳县街市,官府用门板将尸体从大堂里抬出来时,因颠簸之故,韦子高的手自丧布下滑出,崔远瞥见其手心里有血。

    这就奇怪了,人是失足跌死的,伤在后颅,当场毙命,手心里怎会有血?

    崔远以为此案有疑,却因一介白身,不便插手县务,又恐事关春闱,干系重大,便留在了镇阳县,案子一结,就呈上了密奏。

    与密奏一同呈上来的,还有一封监察院秘密截下的信件,是镇阳知县发给关州刺史的急信。

    关州刺史李恒与礼部侍郎阎廷尉是同乡,近年来与礼部走得颇近。

    这阎廷尉是三年前擢至礼部的,当时,朝廷下旨兴学,亟需果敢实干的人才,于是礼部、工部、户部便从地方上提了几个青壮官吏上来,阎廷尉是当中最年轻的,精明机敏,胆大敢为,极富辩才,只是善于钻营,其志不小。与陈有良的忠实迂腐、韩其初的通慧中庸相比,此人激进果敢,不乏尖锐之见。尽管陈有良屡屡斥其奇言巧辩,奸佞嘴脸,恐其结党弄权,祸乱朝纲,但他还是将此人留在了朝中。

    政见不一,利于兼听,臣下不合,利于制衡,此乃为君之道。

    从前有他在金銮殿上坐着,百官之间纵有政见不合之时,也皆止于斗辩,不曾闹出出格之事来。去年六月,他起驾离京之前,在翰林院和礼部钦点了几个春闱的主考官,阎廷尉乃其中之一,与此同时,也有道密旨下给了监察院。

    大年三十,密奏到了广林苑,朝中的戏还真有些精彩。

    他离京之后,陈有良盯春闱盯得甚紧,一些地方考生早早地进了京,有在临江茶楼斗辩搏名的,有揣着诗作往百官府上投献邀名的,几位春闱主考皆闭门避嫌,三省六部二十四司亦皆各司其职,朝廷运转井然有序。

    但大图内乱,凤驾遇劫,他率五千兵马借道亲征之后,百官闻风而忧,朝中暗潮涌动,礼部侍郎阎廷尉、工部侍郎李方亮、翰林学士周镇、史敬平等人齐聚御史中丞王甫府上,议宰相迂腐,进谏不力,而兵部卑躬谄媚,纵君上涉险,致社稷于危难。众人约好次日朝议发难,逼相阁承担帝驾涉险的后果,并迫使兵部向边境增兵救驾。

    此计用心深沉,一旦帝后不归,宰相必担祸国之名,兵部亦难辞其咎。依大兴律,国中无君,虽无人可罪相,但社稷存亡之际,谏台有权弹劾宰相,举荐辅政。而倘若帝后归来,谏台亦不过是忧君忧国,恪尽职责罢了。

    陈有良虽迂腐严苛,却忠实守正,任相之后鞠躬尽瘁,身子骨儿已大不如前,时常抱病上朝,未有一日迟慢,故而深得百官敬重。正因如此,他在朝中的威望绝非举手可动,而李方亮、周镇之流虽各有才学,却缺乏主见,时常附人之议,不擅争辩。故而原本说好了的事,到了次日朝议,向宰相与兵部发难之人只有王甫和阎廷尉,最终自然败下阵来。

    尽管如此,此次弹劾也并非全然未达目的,陈有良近年来本就积劳成疾,外忧前线,内忧政争,又遭弹劾,怒极之下呕血抱恙,病了足足月余。幸亏朝廷的班底好,且历经风浪,基石牢靠,陈有良一病,韩其初就给徐锐所率的京畿卫戍、章同所率的水师和杨禹成所率的禁卫下了兵部密令,命诸军严防朝中生乱。傅民生则以其一贯的圆滑世故与谏台周旋;王瑞虽出使大图,不在朝中,其属从却力辩力抗,使谏院从内分化,吵扰不休,再难扰及相台。工部尚书黄渊亦严责了李方亮,尚书台六官齐力分担宰相政务,朝中的老班底非但未乱,反有拧成一股的劲头儿。

    或许正因如此,阎廷尉才明白了自己在朝中根基微薄,只能鼓动李方亮、周镇之流,终将难以成事,难以实现政治抱负,故而在朝中偃旗息鼓,转而把目光放在了地方上。

    他在给同乡的信中称:“陈相从龙于微时,纵然迂腐严苛,仍为圣上信重。韩尚书乃皇后谋士,通熟兵家诡道,曾辅佐帝后于危难之时,亦为帝后信重。我能言善辩,激进果敢,不为相台所喜,亦不融于夏官,圣上留用我,乃制衡之道也。而今,朝中文武半数出身寒门,科举兴学以来,寒门子弟众多,新贵集团日益壮大,有违天子制衡之道,三年五载之内,圣上必将起用士子,万勿坐等,当多荐士子,早做准备,方可在风起时乘风而上。”

    此人果然极富辩才,信中之言还真有理有据。

    关州刺史李恒与阎廷尉有同乡之谊,二人算是忘年交,镇阳县的案子里死的是个士子,事关春闱,案子既然有疑,他们便决定微服走上一趟。

    这酒楼乃事发之地,他知道她查案时不喜人擅动现场物件,故而进屋后哪儿都不挨着,她倒好,会打趣人了。

    暮青无视身后的目光,来到窗前便拿起棍子支窗,晨光洒入屋里,街市上的叫卖声传来,她探着头往街上看了一眼。镇阳县就这一条街市,街面儿不宽,早市的摊贩多数蹲在街旁的铺面底下,旗面、百货、人群、驴子,挤满了街市,晨风一吹,花旗飘展,人群熙攘。

    暮青一边支窗子一边将目光收了回来,恰当此时,窗外的酒旗迎风一展,忽然扯住了她的目光!

    步惜欢走过来问道:“怎么?”

    “你瞧。”暮青的下巴往酒旗方向一抬。

    步惜欢凝神一瞧,微微蹙眉,“血?”

    “可以肯定不是油渍。”

    “若是血,能肯定与此案有关吗?”

    “有关无关,问问尸体就知。”暮青望着街市道,“据镇阳知县给刺史李恒的那封密信来看,此案八成有内情,要查不难。窗外就是街市,案发时街市上、大堂里都是人,屋里还有八名学子,想查出端倪根本不难,就看这出查案的戏你想怎么唱。”

    “唱戏也是明儿的事,今日上元佳节,咱们白天歇歇,夜里去街市上逛逛灯会可好?”步惜欢转头笑问暮青。

    暮青无奈摇头,这人逛庙会逛上瘾了。

    能怎么办?只能随他了。

    少顷,侍卫在门外禀报说,店家送早点来了。

    小二进屋时神情怯怯的,步惜欢和暮青当没瞧见,两人坐在桌前用完早点便回屋歇息了,直到入夜后二人才相携出屋,入了灯火如龙的街市。

    大驾将至,今年的灯会格外热闹,也格外短暂,二更刚过,官府便清街宵禁,步惜欢和暮青一人提着一只花灯回了酒家,在掌柜和小二的目送中上楼回了屋。

    房门关上了,二人一同将一对花灯摆去几架上,相携入帐。

    烛火摇红,共照西窗,宛若喜烛,一夜未熄……

    次日,天刚蒙蒙亮,关州刺史李恒率镇阳知县吕荣春等州县官吏齐往城门侯驾,随即,铁骑声踏破了县城的宁静,关州兵马驰入街市,清晨的第一缕日光照在铁甲刀弩上,寒光逼目,军威森然。

    酒楼大堂里宾客满座,见此威势,喧闹声顿时低了下来,士人商贾、学子乡绅以及挤在门边窗后凑热闹的百姓,几乎把酒肆大堂给占满了。

    暮青下楼时瞧见的正是这样一副景象,她扶着扶手往大堂西南角一瞥,顿时扬起了眉。

    西南角的窗旁摆着张方桌,步惜欢面门而坐,对面坐着个娇俏少女,少女执着帕子托着腮,明眸娇如春水,嗓音甜似蜜糖,“公子打哪儿来,到哪儿去啊?”

    “星罗,汴都。”步惜欢一边漫不经心地答着,一边提壶斟茶。

    少女忙道:“我来我来……”

    说话间便要搭手,可手刚伸出就忽然顿住,眼底生了怯意。

    周围的长随和镖师未动,只是男子瞧了她一眼,他唇边噙着笑意,眸底亦无恼意,可就这么漫不经心的一眼,愣是透着股子慑人的矜贵气度。若不是早知他是岭南一家商号的东家,还以为是哪家士子呢!

    少女甚是尴尬,却不死心,没话找话,“公子点的可都是我们镇阳县的名吃,尤其这碗素汤团,别的地儿是上元节夜里吃汤团,我们这儿是正月十六早上吃,口味不甜也不腻,包的是冬笋和春菜,清香爽口,家家户户吃了这碗素汤团,才算是除旧迎新了。”

    “哦?那是该尝尝,想必内子喜欢。”步惜欢总算起了些兴致,说话间笑着望向了楼梯。

    少女一愣,慌忙起身,活被人捉了奸。

    暮青下了楼来,她未施粉黛,不饰钗环,衣妆简素,满堂窃窃之音却忽然为之一静。少女愣了愣,亦不觉露出惊艳之色,回过神来时,暮青已来到桌前,镖师纷纷见礼,长随摆好坐凳,丫鬟端碗布筷,男子把已斟好的茶水递了过来,笑道:“茶汤正温,请娘子润喉。”

    他依旧是那么懒散矜贵,可天地春色、古今柔情却仿佛都揉在那吟吟笑意里,缱绻醉人。

    少女面红耳赤,掩面回了后堂。

    暮青品了口茶汤,喉润好了,搁下茶碗淡淡地道:“让你先下楼点菜,怎么点了个大活人?”

    步惜欢笑着瞥了眼桌上的早点,瞧着也没酸汤酱菜的,怎么闻着这么酸呢?他道:“店里都坐满了,人手不足,店家把妻女唤了出来,那姑娘是端茶点来的。”

    “是吗?我怎么瞧着,人家姑娘都把脸盘子当菜端你面前了?”

    步惜欢笑了声,什么叫脸盘子当菜,数她能损人。

    “你瞧,可是这样?”他慢悠悠地托住腮,就像托着盘儿佳肴往她面前端,眼里笑意如海,仿佛能将人溺毙。

    暮青没绷住,嘴角一扬,评道:“嗯,鲜肤一何润,秀色若可餐,古人诚不我欺。”

    “附议。”步惜欢望着暮青那微带笑意的眉眼,本是哄她开怀,这会儿倒是他舍不得移开眼了。

    “行了,吃饭吧!免得看饱了,可惜了这一桌子风味早点。”暮青盛了碗银丝羹递给了步惜欢,这羹是以笋丝、鸡丝、蛋清和老汤熬的,滑润清香,昨天点过,挺合他胃口。

    “也是,再不吃,待会儿怕就没胃口了。”步惜欢把那碗素汤团儿递给暮青时,淡淡地瞥了眼街上。

    街上精骑列道,军威森然,店里无人敢高声喧哗,食客们默声吃喝,气氛紧张,如弓在弦。

    一声鼓号响传入街市时,店里顿时响起一阵噼里啪啦声,许多人惊掉了筷子,见街上精骑下马,跪叩迎驾,食客们慌忙离席叩首,士人乡绅、学子平民、富商行贩,携家带口,呼朋携友,大堂里顿时乌泱泱的伏下一片。

    掌柜的一家老小端着饭菜从后堂出来,见这架势,慌忙搁下饭菜,刚想跪下,忽然往大堂西南角望去——那儿竟还坐着一桌食客!

    那桌食客正是岭南白家商号的东家夫妇,两人莫说跪迎帝后了,就连眼皮子都没往门外抬,依旧相互布着菜,用着茶点。

    掌柜吃了一惊,刚想出言提醒,街口便传来了礼乐声,大驾的宫卫仪仗尚不可见,却已闻浩荡声势。天威如雷,掌柜的顾不得旁人,慌忙拽着一家老小跪了下来。

    刚跪下,忽听对面汤饼铺里传来咣当一声,有人大喊道:“冤枉——”

    这一声冤犹如落雷,惊得大堂里的食客们纷纷抬头!也就在这抬头之际,关州兵马已经反应过来,汤饼铺里的人刚闯出来,便被一举擒下,精骑们张弓开弩,拔鞘举刀,街市两旁的铺子里一片惶惶之声!

    与此同时,一班皂吏扑来,从关州兵马刀下接手喊冤之人,拿出铁索便当街捆人!

    那喊冤人身穿白衫,头裹白巾,鬓发灰白,年逾五旬,在一班身强力壮的皂吏手下毫无反抗之力,只能扯着嗓子奋力向仪仗方向喊道:“草民有冤!圣上——皇后娘娘——”

    大驾仪卫浩荡,十二羽卫、禁宫侍从,足有万余人,仪卫虽到了街市口,但玉辂只怕刚进城门,此时喊冤,就算喊破了嗓子,也不可能传入帝后耳中。

    班头蔑笑一声,“胆敢惊驾,罪当万死!快快绑走!”

    皂吏们应喝一声,手执铁索将老者套住,众目睽睽之下便将人往汤饼铺旁的深巷里拖去。老者扒在地上,黄泥路上擦出的血指印触目惊心,尘土模糊了老者的面容,唯有哭嚎声刺人心扉,“圣上——皇后娘娘——草民有冤!草民有冤!草民的孩儿死得冤哪……”

    “找死!”班头怒骂一声,从皂吏手中夺过铁索,踩住老汉肩头,使蛮力将那铁索一提,那指头粗的锁链顿时勒住了老汉的喉咙,一个皂吏从地上抓起把黄泥便往老汉嘴里塞!

    老汉满脸涨红,却呼不出声,试图拽那铁索,却只在脖颈上留下道道泥血印子。

    兵威如铁,食客噤声,一条街市,一头儿是丝竹礼乐,天威浩荡,一头儿是黄土蒙冤,杀气森然。

    此时,酒楼大堂里忽然传来一道落筷之音!

    啪!

    寒脆之音在喧天的礼乐声中几不可闻,却如平地一声春雷落在了店外的精骑们耳中。精骑们纷纷端弓回身,望进大堂。

    “何人……”话音未落,问话的关州精骑忽然瞳眸骤缩!

    十余人猛然杀出,店里跪满了食客,这些刺客点踏人背如蜻蜓渡水,身轻如燕,步法高强,眨眼间便与他们打上了照面!

    精骑们都没看清人是从哪儿冒出来的,更别提有时间上马了,大惊之下急忙退至街市当中,抬弓就射,口中喊道:“刺客!放箭!”

    袖箭齐发,破窗入门,食客们尚未来得及反应,就听噗噗两声!

    然而,中箭之人却不在店里,而在街上。

    街上,一个皂吏头插短箭,倒地而亡,正是那方才往老汉口中塞黄泥之人。而班头捂着冒血的喉咙踉踉跄跄地退了两步,眼神懵愣,不知这箭怎么会埋进了自己的喉咙。

    地上散落着无数残箭,箭是怎么断的,精骑们也没看清,方才只见到店里似乎卷起一道风电,随即便是箭残人亡,战马惊奔,礼乐声止,血染街市。

    黄尘散去之后,店门口多了两个镖师,手里扔下两块腰牌,冷冷地开了口。

    “御林卫李朝荣。”

    “神甲军越慈。”

    “帝后大驾在此,传关州刺史李恒、镇阳知县吕荣春觐见!”

    一个精骑跨马扬鞭,正要驰报请援,听见这话猛地勒马回头,脖子差点儿扭了!

    啥?

    关州兵马也傻了眼,眺望了一眼街市口,又望了眼酒家,没闹明白“帝后大驾在此”是何意。

    精骑们不敢轻信,手持袖箭列出守阵,将一个小将护在当中向前挪了几步,小心翼翼地捡起了两块腰牌。刚翻看了两眼,小将的手便哆嗦了下,险些将腰牌掉在地上,他急忙搂紧,奔至马旁,塞给那准备请援的精骑,说道:“快!报总兵将军和两位大人!”

    马蹄奔踏而去,约莫一刻后,三匹快马疾奔而来。

    两个文官是从城门口快马赶来的,到了街市时已是摇摇晃晃,二人下马时两腿发软,地上扎着断箭,险些一头磕死在上头。

    瞧见这一地狼藉,二人面白如纸,汗如雨下,下了马就跪倒在酒家门口,高声喊道:“关州刺史李恒,镇阳知县吕荣春,叩见陛下!叩见皇后娘娘!”

    ------题外话------

    我爬上来了,这章太惨了,本来就卡得怀疑人生,码字软件还崩了,吞了一万稿子,翻遍备份都没找回来,只能重写……

    最后发现,每章最多能上传两万字,以原本对大结局(中)的进度安排来说,两万写不完,于是这章决定断在这里,剩下的一些稿放到下一章,争取下章把大齐建国的事情写完。

本站推荐:误惹妖孽王爷:废材逆天四小姐捡个校花做老婆帝国总裁霸道宠诱妻入室:冷血总裁深深爱嫡女贵凰:重生毒妃狠绝色极品小神医爱你是我难言的痛邪王嗜宠:鬼医狂妃满级绿茶穿成小可怜神级强者在都市

一品仵作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98中文网只为原作者凤今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凤今并收藏一品仵作最新章节